晏殊(991~1055)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字同叔。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)人。7岁应神童试,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,他神气自若,援笔立成。赐同进士出身。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,进礼部侍郎。后因事出知宣州,改应天府。又任礼部、刑部、工部尚书,同平章事兼枢密使,病卒于家,仁宗亲临祭奠。谥元献。《宋史》本传说:自五代以来,天下学校废,兴学自殊始。他平居好贤士,范仲淹、韩琦、孔道辅、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。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,《宋史》说他文章赡丽,应用不穷。尤工诗,闲雅有情思。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,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,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,所以不流于轻倩、浮浅,故为当时所重。他的词今存130余首,风格上既吸收《花间》温(庭筠)、韦(庄)的格调,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。他一生显贵,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,欢愉情趣,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,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。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,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,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,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,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。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,又何尝不如此。满目山河空念远,落花风雨更伤春。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:不如怜取眼前人。(浣溪沙)这比起《花间》温、韦的清词丽句来,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。《珠玉词》中没有长调慢词,全是小令。由此也可知: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,晏殊笃守《花间》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,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。其次,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,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。这可见晏殊填词,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,不是为应酬而作(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)。因为不是敷衍朋友,故有真性情。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,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,所以有好作品。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、张先诸人的作品,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,自然无愁苦之词,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,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,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,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,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、秦观那样表达出来,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,不能倾泻出来,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,适可而止。《东都事略》说他有文集240卷,《中兴书目》作94卷,《文献通考》载《临川集》30卷,皆不传。传者惟《珠玉词》3卷。汲古阁并为1卷,为《宋六十名家词》之首集,计词131首。-二晏父子我国词史上名家如林,但是父子并称而又足以影响一代风气的词人只有两对,这就是南唐的李璟、李煜和北宋的晏殊、晏几道。北宋之有晏氏父子,恰如唐五代之有南唐二主,都是词坛一段佳话。晏氏父子因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而被词话家们合称为二晏,或大小晏。他们是怎样崛起于北宋词坛的呢晏殊,字同叔。因他死后谥为元献,所以后人又称之为晏元献。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)人。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(991)。他的先世并不显达。晏殊之父晏固只是抚州衙门的一个小吏。晏殊七岁知学问,能文章,被乡里誉为神童。十三岁时,适逢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已知洪州(今江西南昌),一见奇之,将自己的女儿许与他为妻。李虚己喜作诗,精于格律,曾以诗法授晏殊。在这种奖掖和教育下,晏殊迅速成长起来。真宗景德元年(1004)晏殊十四岁时,江南地区大旱,朝廷派张知白安抚江西。秋后,张知白访得晏殊之名,遂以神童荐之于朝。次年三月,真宗召见晏殊,命他与进士一千多人并试于廷中。他略无畏惧,援笔一挥而就。真宗大为嘉赏,特赐同进士出身,擢为秘书省正字。尚未成年的晏殊就这样跻身朝堂了。以后这位幸运儿在仕途上稳步升迁。他二十三岁丧父,二十四岁丧母,本该去官守丧,但两次都被夺服起之(古时官员遭父母之丧,必须去职在家服三年之丧。但朝廷对大官要员,可命其不必去职,以素服办公,不参加吉礼或守制尚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,古称夺情,亦称夺服),可见朝廷对这位才士十分珍视。当时汴京繁庶,政治局面稳定,统治集团中燕安纵乐之风特盛。在晏殊担任右正言直史馆期间,士大夫们纷纷在京城的市楼酒肆燕集,征歌选舞,夸豪竞奢。唯有晏殊,因为家贫摆不起阔,只得闭门不出,与兄弟读书。真宗得知,立即任命他为昇王(即后来的仁宗)府记室参军。宰相不知情由,真宗就说明道:近来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,夜以继日,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。如此谨慎忠厚,正可以任东宫官。谁知晏殊受命入对时竟直率地说:我并非不想燕游,只是因为穷。我若有钱,也会去,现在没钱只好不出门罢了。真宗听了更嘉其诚实。从此他进入东宫,这为以后得到仁宗重用打下了基础。在仁宗朝,晏殊很快地跃居政府中枢和宰辅之位。他虽然禀性刚峻简率,但这似乎对其前程影响不大。他三十五岁自翰林学士礼部侍郎迁枢密副使(官名,枢密院副长官。枢密院与中书省共同负责军国要政),四十一岁为三司使(官名,宋以铁盐、度支、户部为三司,长官三司使,掌全国钱谷出纳、均衡财政收支,为最高财政长官,号称计相),四十二岁为参知政事(副相),五十岁加检校太尉枢密使,五十二岁自枢密使加同平章事(宰相),五十三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集贤殿大学士,并兼枢密使。青云平步,成为一代名相。其间虽曾短期出镇宋、亳()、陈等州,但都是近畿(指京城管辖的地区)名藩,属于照顾。他五十四岁才罢相出知颍()州,后又移陈州、许州,六十岁时知永兴军(今陕西西安),后移知河南,兼西京留守,封临淄公。最后以病归汴京,至和二年(1055)去世,享年六十五岁。晏殊一生并没有象寇准、范仲淹等人那样的显著政绩,但却在文化教育和荐拔人才等方面做了不少好事。他平生好兴办学校,汲引贤能之士,如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、欧阳修等都出自门下,王安石也受过其奖掖。所从游者多文学之士,其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酬唱(《宋景文笔记》)。他官高俸厚之后,养成了喜宾客,未尝一日不宴饮和日以饮酒赋诗为乐,佳时胜日,未尝辄废(叶梦得语)的生活习性。此中当然难免及时行乐的因素,但以他的地位和才华,这些活动对造成北宋一代词风起了推动作用。这些经历也给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深的印记。前人曾称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,此说容有过誉之嫌。不过他与欧阳修二人上承唐五代余绪,下启一代词风,的确是拉开宋词发展序幕的先驱者。晏殊工诗善文,生平著述甚富,文集达二百四十卷之多,但绝大多数已失传。存世的作品以词为多,也以词的成就最大。其《珠玉词》具有一定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征,是宋初一部珠圆玉润的典范性词集。在前代词人中,他最喜欢与自己有相近的仕宦经历和艺术情趣的南唐宰相冯延已,但他并不是简单的因袭和模仿,而是戛戛()独造,自成一家。冯延已生逢南唐衰危之秋,其词多感伤凄楚颓废之音晏殊是太平宰相,其词则舒徐沉静、雍容典雅,温润秀洁。他最显著的特征,就是以从容淡雅之笔,写升平富贵之态,写得神清而气远,所以情韵较高。有人指责大晏词没有什么真实的思想内容,只是富贵者的无病呻吟。题材狭窄固为大晏词的明显缺陷,但若结合历史条件和他个人经历来看,其词最富个性的一点恰恰在于,它们真挚而自然地反映了属于这种身份的人们特定的生活情趣,特定的欢乐和悲哀。他专攻小令,利用这种抒情短章写出了自己那个天地中的生活感受。除了部分无聊的祝寿和应酬之作外,他的许多篇什显得情景相副,笔触清婉,风格遒上,含蓄蕴藉。晏殊在抒发自己特有的情感时,精于造语炼句,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生活感受,体察入微,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理。他的代表作之一《浣溪沙》,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: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。无可奈何一联属对工巧而流利,深挚而又自然地表现作者悼惜春残、感伤年华飞逝的心绪,是历代盛称的名句。《珠玉词》以闲雅沉静的风格为主,但也有少数篇章声情激越,感慨悲凉,反映作者性情刚峻的一面。如《山亭柳赠歌者》写一个陕西的红歌女因年老色衰被上层社会所遗弃的悲剧。这位歌者数年来往咸京道,残杯冷炙谩消魂的鲜明形象,具有一定现实意义。此词写于作者晚年知永兴军的时候。大晏罢相远放外镇后,感到很不得意。所以词虽名为赠歌者,实际上加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,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之作。晏殊毕竟为自己富贵而平庸的大半生所局限,没能取得更大的文学成就。但他的幼子晏几道却因自己落魄的身世、悲愤的感情而在词的造诣上超过了乃父。晏几道字叔原,号小山,是晏殊的第七子。他的生卒年已不可确考,据夏承焘《唐宋词人年谱》推测,大约生于1030年,卒于1106年。小晏童年时正是晏氏家族赫赫扬扬的时期,父亲高踞相位,六个哥哥也先后步入仕途。他在绮罗丛中长大,在脂粉队中厮混,不知人世艰辛为何物,养就了一身天真烂漫的脾性。他也是才华早露,大约十五六岁时,就受到宋仁宗赏识。据黄升《花庵词选》注,庆历中,开封府与棘寺(大理寺)同日奏狱空,仁宗于宫中宴乐,宣小晏作词,他填《鹧鸪天》(碧藕花开水殿凉)献上,大得仁宗欢心。可是好景不长。小晏二十几岁时,父亲去世,家道中落。从此他遭遇坎坷,不但终生仕宦不得意,而且还受到种种意外的磨难。神宗熙宁七年(1074)郑侠上流民图,反对王安石新法,被逮捕治罪。小晏因曾赠诗与郑,也被牵连下狱。出狱后生活境遇每况愈下。元丰元年(1078)其父墓被盗,遗骨被强盗用斧砍碎,这对小晏心灵上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大约五十来岁时,他才当了一名小官——监颍昌府许田镇。不久退休回京,栖身于父亲残留的旧宅。据说此后他又作了一任开封府推官(官名,掌勘问刑狱)。他的宦迹如此而已。晏几道禀性孤高耿介,与世不合。虽家财散尽,不愿践贵人之门,而旧日奔走晏府的人们也乐得不理他。因此他晚景凄凉,有时甚至弄得衣食不继。他的好友黄庭坚在《小山词序》中说他有四痴:仕宦连蹇(跛足,引申为艰难),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,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,不肯一作新进士语,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,家人寒饥,而面有孺子之色,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,己信人,终不疑其欺己,此又一痴也。由此可见其为人。正由于他亲历了盛衰不同的环境,饱谙了人情冷暖、世态炎凉,因而多作感伤调怅之词,以寄托自己的哀愁。他晚年在汴京作词自伤道:天边金掌露成霜,云随雁字长,绿杯红袖趁重阳,人情似故乡。兰佩紫,菊替黄,殷勤理旧狂。欲将沉醉换悲凉,清歌莫断肠。(《阮郎归》)前人论此词说:狂者,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(《蕙风词话》)。由此看来,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不满,不但是此词,也是晏几道后半生的主要思想特征。他的孤标傲世、洁身自好之性,似乎越到晚年越强烈。据说元祐初年,正在翰林学士任上的苏轼想通过黄庭坚会见他,他竟不买帐,谢绝说: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,亦未暇见也(《砚北杂志》)。以后崇宁中,权相蔡京于重九冬至日遣客求他作词捧场,他为作《鹏鸪天》二首,其中竟无一语及蔡者《碧鸡漫志》)。他只愿任情适性,我行我素。此外他还有藏书之癖,每有迁徙,不管家有多穷,定要将书搬完。其妻非常厌烦,骂他有类乞儿搬漆椀,他只得作诗解嘲。他就这样在清贫中自得其乐。他大约在崇宁末去世,享年近八十岁,是一个老寿词人。晏几道留给后世的主要就是一部《小山词》,有词约250多首。与同时期大多数词人竞作长调慢词不同,他喜欢的是小令,专用这种精炼短小的形式来变化多端地抒发自己的感情,成为宋词中以小令独擅胜场的高手。在形式的运用和造语炼句等方面,他深受大晏影响,因而前人说小山词有大晏风,是从《珠玉词》化出。但实际上小晏与大晏成就不同,体貌各异。他是古之伤心人(冯熙语),由于生活经历与大晏迥异,因此其词基调凄婉低徊,感情哀伤浓郁,其艺术境界非大晏所能比拟。他的词风更近于李后主,充满对往事的深切追恋,情感虽不及后者哀痛,婉曲幽峭处或有过之。他善于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男欢女爱的回忆,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悲愤。试举二例:彩袖殷勤捧玉锺,当年拚却醉颜红。舞低杨柳楼心月,歌尽桃花扇底风。从别后,忆相逢,几回魂梦与君同。今宵剩把银釭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。——《鹧鸪天》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去年春恨却来时,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琵琶弦上说相思。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——《临江仙》前一首写重逢的喜悦,后一首写别后的凄凉。作者善于选取动人的情景,前后对照,来烘托出一种凄迷恍惘的心绪。这在抒情词中达到很高的境界,体现了典型的小晏风格。小晏喜写歌儿舞女,词中知名的就有曾与他长期相处的莲、鸿、苹、云等人。他对于这些聪明可爱的不幸女子怀有真挚的同情,因而塑造她们的形象极为鲜明生动。如其词集自序所说,这些篇章是要留存他那些如幻如电,如昨梦前尘的悲欢合离之事。在宋词的同类题材内容的小令中,小晏的这些词属于不可多得的上品。近人夏敬观说:晏氏父子嗣响南唐二主,才力相敌,盖不特词胜,尤有过人之情。叔原以贵人暮子,落拓一生,华屋山邱,身亲经历,哀丝豪竹,寓其微痛纤悲,宜其造诣又过于父。所评极为允当。